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本文引用自:亞典波羅的伊謝爾倫日記(Attemborough's Iserlohn journal) - 文友一寒暑:碩一生活的回顧與總檢討

Attemborough這位老兄是銘傳大學畢業、現就讀輔大大傳所、跟我一樣研一剛畢業(是升二年級啦~)、用心經營無名部落閣之傳播界前輩,特引介之。引用全文(灰色)並改寫(棕色)如下:

文友一寒暑:碩一生活的回顧與總檢討
燕巢一春秋:研一生活的回顧與總檢討(頭文字a版-缺數位、影像)
 

  「是的,我不夠用功!」
  我也是!
  這是昨天,學期正式結束,與老師聚餐後,我對自己這一年來的評價。現在,是該對自己這一年做個回顧與檢討的時候了。
  也是昨天,6/29(四),研究室歌唱大賽暨聚餐後,我的碩一研究生涯自省。於是,我要寫下這一年來的回顧與檢討,在"股溝"鍵上關鍵字"學期總檢討"而看到了Attemborough部落閣中的這篇回顧檢討文,心有戚戚焉,便引用這位前輩的文章,來呼應類似的想法,特別謝謝Attemborough兄。

前年冬天的喜悅過後
去年春天的驚奇之後
 
  前年的1月11日,是我輔大大傳所甄試放榜的日子。那是個複雜的心情,是的,我終於考上了,終於也成為一名所謂的「研究生」。終於成為「研究生」的我,沒有閒著,只是,也”不務正業”的,開始參與一些社運活動,開會、上街頭,實際參加與感受到了好幾次的社會運動,是什麼樣子。
   去年,4/29,是高雄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放榜日。讀了五年的大學、畢業證書岌岌可危、因為考前兩個月來不及(是忘了)報考中山公事所而突然決定拼考環教,可以有今天我已經很感恩。於是,便帶著一顆謙卑學習的心到燕巢報到、成為研究生。跟Attemborough兄一樣不務正業,我打從大五下學期開學,便蠟燭三頭燒:一頭忙著三科已三修的科目拼畢業、一頭拼考研究所、還有一頭便是忙著籌辦暑假第一屆南方青年營,那時天天充滿學生服務的熱忱,直到九月研究所開學,一切有了變化。。。至於社會運動(尤環運),我也一直很關心,若時機成熟(自己對議題的掌握)且有那樣的環境與機緣(師長、夥伴及組織),必定選擇性投入。
  然而,對於研究所課業與如何做好一位研究生這檔事情,我以為,自己是可以勝任的;我以為,我真的了解研究生應該如何自處。我已為我知道,所以,也就放心的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參與活動之上。當然,成為準研究生的這個半年,參與了反學費自由化的一連串運動,的確是很充實的!
  9月,初入輔大文友樓。文友樓與對研究生生活的想像一切是那麼樣的新奇。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校園生活,一切似乎都非常美好,也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輔大校園內的一花一草讓我前兩週都充滿著希望與輕快。然而,就在學期正式展開而課業日漸繁重之後…
  2005年七月,是我這個準研究生的暑假,原本計畫要好好讀英文、多讀些書。。。仍被惰性的自己打敗,暑假過了是秋天。九月,開學了,但我仍在忙營隊及後續社團活動,第一個學期過得很新奇、也很普通;
  2006年,元旦後、春天吶喊的季節,因為體認"研究生的本質",於是,我割捨了社團及兼職打工的生活,進駐永續發展研究室、做一個全職研究生,跟隨葉老師執行相關研究工作-搞網管、寫書、寫論文研究計畫,第二學期過得戰戰兢兢、收穫很多。當然,還有一些跟研究沒有直接相關的學習,也是頭一遭,但那不適合公開說。


研究生生活的基本認識
研究的定義與研究生本質
 
  我在大學時代的學習與認知讓我了解,作為一個研究生,其必須面對的是如何自己學習、自己成長,讓自己學習如何「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是研究生念研究所的目標與任務。研究生與大學生的不同之處,在於大學生是被動學習,而研究生則必須主動研究。大學生的課堂,是老師上課滔滔不絕的講課,學生被動的聽講;然而在研究所,課堂上是一個「公共領域」,研究生是討論的主體,老師則如同主持人,是引導話題、協助討論、導正觀念的角色。在研究所的課堂上,「discuss」是最重要的!
  研究生的本質是研究,何謂研究?套一句洪木利老師的名言-怎麼定義研究?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解釋:研究,是
深入探索事物的性質、規律、道理等。
  我想,要能夠"深入"便要專心於某件事物,於是我將跟研究沒有直接關係的重大工作或活動(要花不少時間的,如社團等)暫時擱下,大致上我是以學術跟非學術的事務來區分;於是,我不顧一切從2006年開始便專心於燕巢修行,鮮少外出至市區。
  因此,獨立、自主、獨當一面、挑戰自我。這幾個詞,大概是我體會而歸納出來的研究生本質。

 
  而研究生本身,必須開始要把自己當作是一個發展知識的「研究者」,而不再純然只是一位「學生」(我們所上有一位老師曾說:「我個人會將老師與學生間的關係視為是『同事』,而非單純只是師生關係」)。
   2006年4月,我北上拜訪環境資訊協會,陳瑞賓大哥說:「當個研究生,就該把研究視為一種工作」。6月謝師宴,洪老師有說過:「我們應該好好想想如何維持環教所整體研究團隊的感情,因為出去之後大家都是同一個名字的(高師環教畢),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能有情感的摩擦,大家要珍惜彼此好不容易的緣份與福氣啊!」於是,研究生,跟大學生很不同的是,有一個研究室、有一個辦公室的位置、有一個共同指導老師(俗謂老闆),構成一個準研究團隊,所發表的論文,未來是可能會被引用為文獻參考的、重要依據的;所出的書,可能是影響小學生環境行為、進而減緩全球暖化的重大成就。凡此種種,不知不覺地影響著台灣社會與全球氣候,豈能輕忽?怎能不專業?怎能不"過分"自我要求?其實,我覺得研究室的位置,不只是一個避暑或被老闆看見的具體呈現,更關鍵的是,在同一個研究室(還是"永續發展"的呢),我們能不能承擔共同的使命?
  永續發展研究室就像是一艘太空梭,我們在同一條船上,船長哪一句話不是為了永續發展?哪一個動作不是為了環境教育?船長在宇宙中的位置是那麼關鍵,他的船員、水手、舵手等,若不能各司其職、互相學習、自我維持團隊士氣及合作氣氛,那麼船長將花更多時間指導細節、甚至支身操作,那麼,環境教育的目標、永續發展的使命,會愈來愈難以達成...
  曾經有個交大研究所同學套上幾句MCHotDog的狗rap向我質疑:TMD好偉大的使命、根本簡直狗屁、我才懶得鳥你。我回他一句:不然這樣也可以,那麼我們就給他"你不這麼做-我就不那麼幹"一起擺爛下去,看看誰勝出?如果這可以成為研究生的重要成就的話...我脫褲子支持!



  修課,也不該再以大學的選課思維,先看他「好不好過」!而是要看他的課是否是你有「興趣」的?你「想要」的?最重要的是,對你的「研究方向與研究內容」是否有幫助的?量化的成績分數,也並非絕對是你個人學習的評鑑標準。
  在一間好的研究所中,老師開課,是以他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內容作為基礎(基礎必修課例外)。每門課每週都會有固定的書籍與paper要閱讀,大部分會是英文原文,少部分才會有中文。研究生基本上每週都必須依照進度閱讀,課堂上,則有人必須負責導讀他所安排到的當周讀物,與同學老師討論、報告閱讀的重點與心得。
  也就是說,課後閱讀文獻、課堂中負責導讀、課堂上的討論,是作為一社會科學研究生的責任、義務也是權利。
  在學期末,多半會有一個月的時間,寫一份基本上是萬字起跳的final paper。這份final paper,有的老師會要求寫前三章即可(也就是論文中的研究方法設計)、有的老師,則會要求做完分析與結論。final paper的目的,是讓研究生能夠實際訓練寫論文研究報告的能力,以及嘗試以這學期所學之知識,對自己有興趣的研究主題進行研究報告,做一份研究規劃整理甚至是實際研究出一個結論。
        這一年來,對於修課,我的基本態度是,以論文研究為主,修課為輔,修課盡量跟研究有關。所以我不太在意分數,只要不愧對自己、不嚇到老師(分數特低)。雖然,老實說,可能還是會有"得過且過"的心態,心想論文才是畢業的關鍵,但是我很感興趣的、對研究很有直接幫助的,我就會花較多時間與心思去撰寫報告,因為這份報告可能會跟著我一輩子、裡面的思想與邏輯可能會影響我的論文研究,甚至是未來的工作及生活等。例如,我未來想要成為一個社會環境教育工作者,那麼我便得將環境教育、環境倫理與環境科學(其實應該包括環境生態學)的基礎打好;
  此外,額外一提,要成為一個"優質"的社會(教育)工作者(其實到哪裡工作都一樣啦),必然得先認清社會(黑暗、醜惡那一面)、才能適應社會(所謂的社會化過程)、便能有機會改造社會(教育的本質上就該有的使命)。我有個成大研究所同學因為討厭這個社會而逃避社會化、已經過了十八歲成人了,硬要自己時常表現出小孩子的天真、不想長大,只想享受大人的權利而不肯應盡大人的義務以及該擔當的責任,我想,若全台研究生皆如此,那麼台灣社會將不只有年紀高齡化危機、還會逐漸浮現思想低齡化的威脅。然後,我們就可以高興地在自己小小的世界中大喊:家裡沒大人囉!
  呵~誰來當家?....某不入地獄誰入?捨某其誰?買玉蘭花的阿桑、撿回收的阿伯、生命受威脅的貢寮居民、吸毒中輟生等,可能都在期待某人來幫助他們...(他們現在已不期待政府與政客)
  ~某人,是吾等哉?非吾等焉?
 
我的研究生生活實際狀況與問題瓶頸
障礙是自己而非他人或環境
 
  然而,也因為如此,我的研究生生活說實話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並不是很好過。由於我的英文程度並不是頂好,就此,我必須下課後,馬上回家,花一週的時間閱讀我所要導讀的責任區域。我必須花上一周的時間,每日12小時,週末假日接在家中面對電腦,熬夜也算是家常便飯,才能翻譯解決完一篇20頁的英文paper。
   我在環境倫理學課程的期末閱讀自然書籍報告中"「專心就是美」 挑戰自我"的一段心得有提到:
  陳玉峯老師童年時家裡有個大米缸,他決定從噴水池釣100條魚來養,但是從來無法如願,因為當魚超過90隻後,每天魚釣回來幾條就死幾條,後來才知道是當時的無知,不瞭解缸中「定量水的溶氧量為定量」之道理。因為「水中溶氧量」是決定魚兒存活的「限制因子」,於是魚兒過多便會缺氧而死,套用生態學的名詞叫做「承載量」。
  引申至現今大學生做學問的態度,他認為「現今許多學生認為自己容易分心的原因是資訊爆炸、外界誘惑多,其實那多為逃避問題、不願面對自己的藉口。自己不願集中心志、不願收心、不願自我訓練,把一切罪過推諉給『我天生如此』以逃避『自己』,殊不知一個人一輩子的腦容量開發通常不及一成,人腦既沒有『承載量』問題,資訊過剩誘惑太多絕非『限制因子』,我們豈能暴殄天物?因此,關鍵是,你要不要創造你的自然美?不用美容、不需化妝,專心就是美,Just do it!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其實,筆者自身即是此類學生,以前唸大學是、現在讀研究所仍是,可歎的是,說起來容易做很難,知道了這個道理、落實卻是種種障礙,障礙是什麼?是自己,那個不願面對「挑戰自我」的自我。而可喜的是,相對於生命有限,人腦的承載量極大,在有生之年仍有完成生命潛能的可能,「天助自助者」說的即是天我生態為整體,當自我發現遺缺,只要願意面對並集中心志,自然便會協助自我,與自我互補合一、和諧共生。「以素顏的舊生創造出絢爛的新生。」


  也就此,我的碩一研究生生活大部分就是:上課→回家→唸書翻譯寫報告→吃飯→睡覺→上課→唸書…。日復一日,生活場域只有自己的房間、飯廳、從台北到輔大的中正路、輔大文友樓三樓研究所教室幾個地方,偶爾有空才參與一些其他活動。
  也因為這樣,我強烈的感受到比大學時代更為強烈的孤獨與寂寞感。下課回到家,我必須面對自己、面對電腦、面對paper。就此,碩一結束了,碩班生活令我困擾與持續在調適的問題與瓶頸,仍是英文與寂寞孤獨。
 
  而我,仍舊持續在尋找可以解決的途徑與方案,解決這兩個阻礙我獲得成就感的巨大威脅。如果沒有這兩個問題,我想,我的研究所生活是得心應手的,是可以好好去思考如何學習「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的!
  此外,在心境上,更要能夠轉化,才能看到一切的阻礙都只不過是在自己心中的某個思想的盲點、只要轉個彎便能夠心如止水、心無罣礙。這對生命的本質可能也得有一些根本性的了解,亦即,對於找尋生命出口的三階段步驟(簡稱三解):理解、諒解與化解。面對不確定的事情、困難或問題,若能理解問題的原因或本質,便能「諒解自己」或「悟解未知」,於是將可「化解自己對他人的成見」或「解決不是問題的問題、並非困難的困難」,如是態度,或許能夠化解人類過度以自己為中心,破解某些科技人認為「人定勝天」的迷思,重建科學的謙卑態度。如李奧波所述,自然應受尊重及道德考慮,並重視價值觀的改變。價值觀改變,態度就會改變。
  
        不過,這是一種理想、如痴人說夢般地境界,是吾等一生的追求、也是人類共同的挑戰吧。
  ~最美的夢想是現實~(陳玉峰,2004)
 
這一年,我修了什麼?做了什麼?
這一年,課程與研究的結晶-論文研究計畫書
 
  研究所的修課,還有一個問題是,由於課程的上課方式與內容的充實程度,以及課堂報告討論、期末報告的要求程度,比起大學的loading更重更為要求。也因此,一次修課超過12學分(大概是四門課),便是不智而且壓力極為沉重的。再加上如果有跟老師一起做研究,擔任研究助理等,則要處理的事情更多。在研究所,是否能夠學到東西應當是比一次修了多少課來的更為重要。當然,如果英文程度很好,閱讀與思考、寫研究報告的能力也極強,要一次修20學分,如果撐的住的話,那就修吧!但千萬記得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肝臟。
   的確,同Attemborough兄所言,研所的要求程度很高、但相對地也較放任,如果老闆說某天要"交貨",通常都會搞到前一天晚上才製作產品,基本上這不是研所該有的態度,應該拿出來檢討改進。
  事實上,輔大大傳所所提供的師資與課程,基本上是廣泛的,老師其實大部分也都頗為嚴謹而有熱誠,但對我來說,仍有所不足。而我對自己修課的規劃,則是到碩三上,讓自己慢慢學、好好學!
  高師大環教所的師資跟課程基本上三個留美博士專任教師都是優質的,然結構上而言,缺乏師資名額仍是本所最大致命傷,導致課程無法多元化、師生比例過低影響論文品質...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輔大大傳所必修只有碩一上的「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以及一門「研究所入門」。而我在上學期除此之外,亦多加了一門「廣電制度與文化生產」。這學期,則修了「傳播政治經濟學」與「質性研究與方法論」。
  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不必多說,一門是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基礎知識,一門則是培養研究生欲進行研究工作最基本的工具技術與問題思考的基礎能力。而研究所入門,則是一門引領與引介研究生活、學術基本倫理與規範的入門課程。
  廣電制度與文化生產,主要在探討廣電節目生產與文化經濟發展各面向的問題,後設思維是從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思考邏輯切入探究之。傳播政治經濟學,則是一門從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的後設思維出發,探究新聞傳播媒體與國家社會關係間的結構性問題,以及處於這個結構下的被壓迫者的傳播訊接收權益與工作者的勞動問題。質性研究與方法論,則是論及如何從社會學的想像中思考研究問題、如何進行文獻探討與寫作,以及質性研究方法的初步介紹。
  令我受益良多與慶幸的是,在我碩一這個時期,雖然念的很累,但都遇上了扎實而嚴謹的老師。這一年的收穫,無非是在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更加深厚,也在研究發想與寫作邏輯的組織能力上,學習到許多精采而豐富的觀念。
  高師環教碩一必修課包括:環境教育、環教科學、環境倫理學、環境生態學,以及研究方法與書報討論。前四者是環境教育者的必備基礎,後兩者是研究所必學伎倆。雖然現在還談不上什麼收穫、成效,但是我覺得有修過這些課程,未來需要的時候,有個基礎可以追尋,而現在最急迫的大概就是研究方法了吧,因為那攸關於論文的題目是否精確、結構是否完整、方法是否適當等,這會影響到後來每個階段的研究成果,所以要時刻整理並回顧課程筆記,方能規律地推進論文進度。
  這一年,也讓我初步確立了三個研究方向,一為我自大學以來便關心的教育問題;二為在台灣新聞傳播學術界仍極少處理的媒體工作者勞動過程與勞動意識、勞動商品化的問題;以及,三則為以政治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式的關懷對資訊社會與電訊傳播的議題逕行探究。
   2006年6/24(五),是研究室暑假前的最後一次group meeting,交付論文計畫書貳版,我的論文方向應已確定朝環境傳播領域發展,題目擬定為"應用網路媒體推行環境教育的回饋之研究-以環境資訊中心為例",是故,關鍵有三:一是環境教育、二是傳播回饋、三是網路媒體,跨教育、傳播與資訊三大學界領域,方法上採用了網路問卷調查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深度訪談法等三種,以期解決三個研究目的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問題。此外,可能還會投稿兩篇論文,一是環教年會(關於中小學環教網站、採用內容分析法)、貳是協助中山學長寫期刊論文(現代與後現代觀、採用問卷調查法)。

對自己這一年來的反省與批評
對自己這一年來的自省
 
  苦於對英文與寂寞感的恐懼與調適,這對於我在學習與閱讀上產生了許多無法克服的障礙與困難。以及,我仍就在其他非學校課業與研究的事情上,挪出了一部分心思。
  就此,我也相對的花了一些時間在非課業上,也因此我不夠用功於閱讀、導讀翻譯,以及尤其是期末報告的思考組織與寫作上。這是我必須深自檢討與反省的。且,我也必須反省自己的時間規劃,我並沒有好好的做好自己整學期的時間規劃與安排,以至於有很多工作與學習被自己所延宕。「不夠用功!」我必須要以此警惕自己!
  其實英文也是我的弱點,因此,這個暑假我預定多看外國文獻以及郵報來加強我的閱讀外文能力。而「不夠用功!」我想應該是大部分老師對於現在的學生的評語,更深切地說應該是「懶得思考!」-沒有思想與邏輯,是我研究工作上最大的漏洞。其實這些弱點、漏洞,都是根源於自我障礙,那才是真正的挑戰。
 
碩二後的未來規劃?
碩一後的研究生涯規劃
 
  碩二的課程,我本已思考好,剩下兩門留在所上修習,其餘則皆到其他學校進行修課。不過讓我頭痛的是.下學期所上安排了一位國外的客座教授前來所上開設「跨文化溝通」,這是一門極具挑戰的全英語授課課程,要選擇我也很害怕無法上課,不選,則失去了一次可以練習的機會,沒有人修課對這位客座教授也極度不禮貌。雖然有很多人鼓勵我修課,但對我而言實在必須要慎重考慮才是!
  這個暑假,我勢必要把先前沒有念好的東西補回來,也必須修改一些報告,讓它們到達可以發表的程度。
  提醒自己,請務必認真,也務必加油!
  
 碩二的課程已不多,重心更在研究論文上。而我暑假的進修計畫也安排的差不多了,整步待發!
  ~加油、整理、再出發~



~引用改寫Attemborough兄"文友一寒暑:碩一生活的回顧與總檢討"一文,謝天地、感母恩!~

蘇細菌Amos9506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work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