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改革

 

  十年前的教改現今因改得太快而忽略了配套措施,這次民間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必須做基層調查,這次何宗勳大哥、李院長以及夏老師將帶著大家走快樂學習路線。

 

  改革進步是不滿現況:窮小孩比較會如此,而沒吃過苦小孩較易放棄爭取。 

 

  跟自己緊迫相關的大事件可凝聚一股力量,要在大選白皮書決策前就感覺到並行動(機會)

 

  多數非康樂性社團搖搖欲墜,原因是選擇太多,相對比較不可能選擇公共參與,可能是因為高中升上大學突然變太自由愛玩,抑或環境的影響,風氣無法帶動競爭,又或是公部門應作適當的介入,以及經費、媒體資源等,才能帶起公共議題的討論與參與,什麼方式才能玩的起來,企劃與創意是重點,運作模式其實都有,人的資料可連結,還是要有個平台(包括電話經費)能花時間多打幾通電話,交流互動製造人情壓力,也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教改另一方向是從全民教育(社大) 發展到現階段的終身教育(大學),終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1.      家庭教育:要先教父母能身教,尤其小孩人格養成是在2-6歲的時後,特別是生命教育與生活教育,包括責任感、禮貌等要養成好習慣,適度給予自主而不放任;台灣第二代父母是為求生存,男主外打拼,女時刻細心照顧小孩,第三代青年夫婦為生活滿足小孩物質需求而無形之中寵壞了小孩,無法好好照顧自己小孩而卻忽略最基本生活教育,(ex:弄破碗)

 

2.      學校教育:學校應是學生學習的快樂天堂,尤其是一開始興趣的探索以及發展,如高中必須在社會組跟自然組之間做個決擇,而九年的國教是否能夠幫助小孩找到自己的興趣呢?也許社團與技能的培養與訓練的過程可以也所幫助;另外,大學生的服務課程目的又是什麼?這些基本的環境教育、生活教育與服務的精神是否早就改從小的時後就養成的呢?

 

3.      社會教育:社區公民教育是末端也是根本解決諸多社會問題之道,前端或許被認為是家庭教育的問題,但家長的問題卻又是問題的最源頭

 

 

  蘇老師是台北中正國中數學老師兼導師,她的小組教改重心在於學生價值的澄清,如媒體問題中,吳某藝人的行為並不適合小孩子,判斷能力不夠,不知那是大人的玩笑話而當真,因此常把他當偶像奉承;另外,網路遊戲的讓現在的小孩有以暴制暴的觀念也是非常恐怖的。

 

  以下專訪蘇老師幾個學生的問題:

 

(1)   學生快不快樂?

 

  約有2/3還算快樂,適度壓力是應該的,但不該矯枉過正,其實壓力多來自父母的舊觀念以及學校資訊的提供不足,讓學生不知有那些選擇,而老師也無法教學生不走教師的路該去學那些東西。

 

(2)   認真程度跟以前學生做比較:

 

現在學生比較會問WHY,但卻受傳統教授的批判,這是教師本身問題,也是社會環境與結構性問題。

 

(3)   環境的誘惑:

 

  學生應養成辧別是非能力,才不會讓現在資訊多、網路遊戲不斷出新、兩性開放、青少年犯罪等生活富裕的環境下而迷失了自己。

 

(4)   學校品質與管理問題:

 

  為升學管道暢通須多鼓勵企業私立興學,但也應建立評鑑淘汰制。

 

(5)   學費太貴:

 

  教師退休金過高的鐵飯碗的舊觀念也是相對衍生的問題。

 

(6)   窮學生好學:

 

  尤讀私立學校學生常需貸款或被迫工作無法專心學業。

 

(7)   家庭有問題的中輟生

 

(8)   政府政策:

 

  建構式數學,給了個起頭如思考與觀察力,但卻沒給方法,如統整應用的能力(ex:九九乘法),因為階段發展未到。

 

n          經濟學角度:三大觀點

 

AMOS 9206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work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