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但他存在-台灣平埔族

 

「平埔族」這個名詞,身為台灣人,多少都有聽過吧!但是你知道「他」是什麼嗎?你是否曾經「注意」過他呢?或者問:你看過「他」嗎?甚至若看過,那你也可能會問:「他怎麼長的不像原住民呀!?」

大概,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常在媒體上所聽到遊樂區所宣傳的「九族文化村」吧!其實,這個文化村,還漏掉好幾族呢!譬如,你有聽過「邵族」或「噶瑪蘭族」或「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嗎?甚至是「西拉雅族、凱達格蘭族、洪雅族、道卡斯、雷朗、巴則海、巴布拉以及貓霧捒等」。可能部份的人都跟我一樣,現在才聽到吧!這十個仍舊存在於台灣各個角落、但卻被忽略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族群,即是我們在歷史課本或媒體新聞上都不曾熟悉、並且占有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二分之一強的「台灣平埔族」,上述所提的前兩個族是近年來才公佈的第1013,後面八個則是尚未被國家承認的台灣原住民,他們一直都存在,但是,卻持續被忽略與遺忘

這篇文章,就是想告訴大家,平埔族,一直存在;在台灣,平埔族無所不在(從南到北,包括屏東阿猴、高雄、台南玉井、南化、左鎮、南投、彰化縣、日月潭、台中縣豐原鎮、東勢鄉、新竹、苗栗、宜蘭、台北、基隆、淡水、台東、花蓮等地),當我們講到:「台灣是個多元族群文化的民主社會」的時候,不要講不出來,台灣為什麼是「多元族群文化」,不該只是以「語言」來認定、更要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食衣住行、祭祀禮儀、年齡階級」等,來認知台灣真正的原住民等族群。

 

尋根之旅哇係蝦米郎?

 

    以我自己為例,我常會想自己是什麼人?當我只限於了解自己是台南出生的台灣人的時候,便試著往宗教界去尋找答案,但是當發現答案並非那麼完整且具體的時候,我便開始好奇的去問我媽:「媽阿!我的阿公係哪裡人?我們家有沒有族譜阿?」媽媽則答說:「沒咧!沒想過這問題」於是,我尋根的動作便是至此停擺,直到今天認識了「台灣平埔族」,似乎又隱約了解自己可能有那麼一點「平埔族」的味道跟血統,至少,跟平埔族應有很密切的關係。於是,尋根之旅似乎又得到了一點線索,推動著我持續去追尋自己的根。

 

台灣原住民不只九族

 

現在的台灣原住民族(即所謂的土著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大致上分為21個族群,屬於平埔族的有8個、高山族的有13(編按:原民會網站對原住民族的介紹不清不楚,目前公告的13族是否全為高山族尚待確認。以下仍暫以高山9族稱之960215,由於高山族的9族長期在媒體及政治的焦點上曝光,使得大部分台灣民眾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原住民喔!就是黑黑的,講話比較不標準、但是很可愛的啦!」因此,實在有必要透過國中小學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如媒體話題報導或節目製作)的方式,讓大家重新認識平埔族、以及台灣的歷史脈絡關係。

 

多重的困境與多元的出路

過去,從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的殖民,以及清人、中華民國遷台之後大量漢人如閩(福建)、客、等中國35省的來台,以及因為經濟或婚姻關係的來台定居的泰、菲、越等外國,族群大融合,而所謂的融合,必定是需要一段時間,而在2005年的台灣現今,在政治的鬥爭下,族群議題常被當作工具,政策牛肉支票亂開、選票的考量,使得台灣正處於族群的撕裂當中,要能夠「融合」、「和解」、「共生」,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去找到解答,那就是透過「了解」、「理解」到「和解」。

此外,擁有較多「使用某種方言的人口數」的族群,也比較容易獲得更多的照顧跟資源,譬如「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即是一例,因此「語言」是政府判定是否可成為原住民族群的最大資格限制,然而其族群特殊「生活方式」卻往往是被忽略掉的重要因素,使得被漢化的比較徹底的「台灣平埔族」因為大多數失去母語而無法恢復其原住民的身分,因此包括西拉雅等平埔族,仍舊是在努力推動族的「正名」運動,跟政府的族群認定標準做長期拉扯,為了讓大家知道「一直」都有平埔族西拉雅族群的存在,要讓大家看見台灣最早「原」來的「住民」!

 

漢化、涵化、異中求同

 

由於隨著明清時期,漢人大量遷徙來台,隨之而來的漢化更是徹底,包括「用漢服」「襲漢姓」「行漢俗」「操漢語」「社會制度由母氏社會過度成父系社會」,因此,平埔族便成為研究「涵化」最好的對象。

大部分的平埔族都跟漢人通婚同化,所以長的很相像,但是他們卻仍保有傳統的祭祖儀式,譬如「祖靈祭」的舉辦是平埔族8族共通的特色、但是彼此卻有時間或方式的差異,也就像高山族的9族一樣,有相同之處、亦有迥異之處,而「祖先崇拜」的觀念,更是原住民21族所共通的。

 

台灣平埔族之「祖靈祭」

 

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平埔族的「祖寧祭」,除了一樣都是「團體祭拜」以及相同的祭品,包括栗酒、糯米飯糕、豬肉、鹿肉、雞以及檳榔等,平埔各族「祖靈祭」的類別大致上可分三種不同的特色;

1.      凱達格蘭、雷朗、葛瑪蘭;北部,從片段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其祭儀大致相似。

2.      洪雅、道卡斯、巴則海、貓物捒;在中部,祭儀中皆有少年人的賽跑項目,即為「賽跑型」祖寧祭,少年人「麻達」在祖寧祭中居於主祭的角色。

3.      西拉雅族;祀壺風俗;在南部,以陶罐為象徵祖寧的神體。

 

  其中,值得一提的部份是,平埔各族中「巫師」為女人的專業,在西拉雅稱為「ㄤ姨」可以作法防敵消災,其在祖寧祭中更是扮演著關鍵的腳色。對於這些禮俗,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翻舊更新,譬如一些比較血腥不適合於台灣現今社會的禮俗做些修正,至於好的部份則是可以互相學習,因為大家都住在同一個島上,生活方式雖然不一定一樣,但是總會去潛移默化、漸漸影響彼此生活習慣,因此,如今的台灣文化其實是屬於「合成文化」。

 

平埔文化之旅夜探西拉雅

 

    最後,文字的描述如果不夠你的體會,建議可以當作是去旅遊樣般親自去登門拜訪,然而最近流行的「生態旅遊」如果換作是「文化旅遊」,即是將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的概念轉化為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干擾、不比較,所以,要去,還是自己或三五好友去就好,可不要成群結黨像個進香團去喔!

    居住於台南縣市的西拉雅族是台灣島歷史上最早接觸外來民族的原住民,也是人口最多、勢力及文化最強的平埔族群。就讓我們探訪台南西拉雅族的部落,一窺神聖莊嚴又帶點神秘色彩的夜祭吧!

    其祭祀的日期,大部分依農曆推算(受漢族文化影響),在此有五個推薦的點的夜祭活動,值得我們一探:

1.      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部落,農九月初四凌晨至初五早晨以及下午一點,於大公廨的夜祭活動及孝海祭。

2.      大內鄉頭社部落,農十月十四晚上至十五日凌晨,於太上龍頭忠義廟(公廨)

3.      官田番仔田部落,農十月十四晚上至十五日凌晨,於復興宮旁臨時公廨。

4.      白河六重溪部落,農九月十四晚上至十五日凌晨,於公廨。

5.      佳里北投洋部落,農三月二十八晚上至二十九日凌晨,於立長工旁文物館。

    如果,你不只是想聽朋友分享,還想體驗更多平埔族文化、生活方式、拜壺傳說?平埔族的裝飾藝術是啥?生命禮俗為何?物質生活以及其與史前文化的關係?或者祖寧祭的牽曲等,都等著我們去一一探索哩!

 

後記平埔族的文化復興與省思

 

    在平埔族的文化復興、正名運動的過程中,族人的反思將是族群往前進的力量,其含跨議題如,就在10族「邵族」、11族「葛瑪蘭族」、12族「太魯閣族以及13族「撒奇萊雅族被官方認定之後,「西拉雅族」是否即將成為第14個原住民族。再者,如果文化復興的路突然走的太快,是否意味著也可能突然消聲匿跡,如「搶救邵族」的例子,便是借鏡,是故,西拉雅族吉貝耍段瑞坤先生便提到;「當今日的平埔族人積極想要恢復「番仔」的身分,卻是如此困難但不管何時能正名成功,西拉雅人會以旺盛、有尊嚴的文化生命力,向世人宣告我們的存在!」

    我也認同,段先生所推動認同的理想與現實「對外的宣揚轉而對內的凝聚、大人的參與轉而從小的紮根教育、推動認同的公約數、部落文化認同的永續經營」我認為,這不只是適用於平埔族文化復興之路,許多文化相關議題及社區經營,也都可以此為參考,以教育為手段而達成文化或社區的永續經營。說不定,揭開平埔族神密的面紗之後會發現,「原」來,我也是「平埔族」!

p.s.九族:1阿美族 2 泰雅族 3 排灣族 4 布農族 5 卑南族 6 魯凱族 7 鄒族 8 賽夏族 9雅美族(達悟族) ;十三族:九族加上10邵族 11 噶瑪蘭族 12 太魯閣族 13 撒奇萊雅族 21族(推動中):14西拉雅族、15凱達格蘭族、16洪雅族、17道卡斯、18雷朗、19巴則海、20巴布拉以及21貓霧捒等。

參考資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行政網:http://www.apc.gov.tw 

 

蘇建霖932th(平埔族群文化概論期末報告,林慶勳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work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