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一日生活手記
文、圖/蘇建霖1544字



<停泊於高雄港三號碼頭的海研三號研究船>

(出海相片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去海邊;一到冬季我就到海上、到海上。


  喜歡玩水的我,這次來點比較「ㄅ一ㄤˋ」的,跟隨海上研究船、出海作業。



  上午八點,起個大早,抱著期待心情、到達高雄港三號碼頭、望著「海研三號研究船」外觀,因為是第一次坐研究船出外海實習作業,感覺格外新鮮。


  八點半,上船,甲板上的夥伴們,同心協力將GPS、側掃聲納系統、定位及導航系統…等海上儀器組合完成。


  九點,走進船艙會議室,由領隊、船長及探測部主管共同召開航前會議,以作出海前最後資料核對、資訊確認及海關檢查點名…等,就在等待、再準備、再確認…等繁雜而謹慎的作業之後,一切準備就緒,海研三號旋即出海作業囉!

<一望無際的飄邈海洋,就是那個指路的光!>


  九點半,啟航出港,速度由慢漸快,高雄港漸行漸遠、視線從清楚到模糊,風浪驅使船隻明顯搖晃、上下起伏,激盪出一片片浪花--就在大海的熱烈歡迎之下!船頂控制室及主艙中,船長、大副、輪機長及水手長,各操所職,船長臉上一派輕鬆,這般船上工作已像是走在家裡廚房一樣熟稔,他英勇領導著船的前進、掌舵著航行的方向,帶領所有船員完成航行任務,並傳承新船員們他多年與海共生的經驗。

<學習船難處理及救生設備、體認「安全是上岸回家唯一的路」>


  十點整,在研究船未離開高雄港防波堤之前,學員隨船務人員學習船難處理及注意事項,如救生衣、救生袋、橡皮艇,共同體認「安全是上岸回家唯一的路」。



  十點半,研究船駛出防波堤,船員們開始共同的工作目標並專業分工,循著標準作業程序,先測試下放儀器、探測海底目標物、再從電腦獲取影像以作後續海洋生態及科學分析,充實學習海上作業的操作技巧,也有更多海洋方面的知識與經驗。說時快那時慢,部分船員開始有比較嚴重暈船的現象,經驗發現,眼看遠方或閉眼睡覺,卻是應付暈船的最佳方法!



  中午到了,無奈船隻搖晃更加劇烈,進港前風浪更強,不少船員便於甲板上休息,有的更是暈到受不了而坐在會議室內或備床上睡了兩三個多小時,因此,暈船的繼續暈船,連飯都吃不下。而已習慣船身晃動頻率的老船員,為了下午的工作補充能量,卻是吃得津津有味,午后休息片刻,有電視報紙、還有水果以及大廚準備的綠豆湯供船員們大快朵頤。


  下午,昏睡的持續昏睡,可以工作的延續上午工作,包括沉積物及底泥採樣以及風、海流、潮汐、波浪的探測及分析,直到最後「水下光學探測」結束後,立即返航!



<沒有辛苦的工作歷程,哪能品覺出食物的鮮美?>


  傍晚,回程這一餐又是豐富晚餐及水果,在解脫疲累及克服船的不規則律動後,一路暈船的船員也終於有了胃口,加上夕陽、黃昏的陪伴,那刻的感動終於苦盡甘來,也能夠體會到,若沒有辛苦的工作歷程,哪能品覺出食物的鮮美?這,該算是生命的另一種體驗吧!



<研究船返回高雄港,划過美麗水岸夜景>


  晚上七點,研究船返回高雄港,划過美麗水岸夜景,進入港內進行儀器拆卸、清洗、裝箱等後續工作。八點結束一天的出海行程,但船員們明瞭,任務不會一次就完成,在逐漸適應海上作業及生活之後,船員們又期待下次的出海任務,有如海洋之子,擁著不斷求真的決心以及向前更進一步的堅持,即使到不了最理想目標、也已接近完美!
  於是,出海作業,需要早起、要專業、要分工、要謹慎、要體力、更要與海共生;出海生活,有老有少、有新鮮、有困難、有痛苦、有甘甜、有期待、更有使命堅持,相較於陸地,海上的生活更需要也更能堅持共生合作的使命。
出去,是為了回來,是為了持續完成更多海研三號的任務。




<>
「海研三號研究船」是由國科會與教育部共同撥款建造及維修之研究船,由中山大學管理及營運。國內尚有海研一號及二號,分別由國立台灣大學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負責管理,構成我國之海洋研究船隊。
「海研三號」,是利用側掃聲納系統、定位與導航系統等儀器設備來作業。結合專業海洋科學相關理論,加上儀器、天氣、技術及經驗,並克服各項海上作業之限制,方能順利完成水下目標物搜尋、辨識、定位與監測等專業工作,華航空難事件以及2004年底發生南亞大海嘯的時候,便是運用海研三號的專業功能來協助現場海上搜救的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work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