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環境危機(2002)910413(環境倫理)AMOS

 

 

現在許多工業生產和自然環境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因此許多的國家和地區過度使用地球能源,包括土地、森林、能源、淡水等等的自然資源,而且自然恢復的能力也已被破壞,很難再恢復再生。另外人類生產活動排放於自然環境中的廢棄物不斷的增加,對世界造成極嚴重的破壞,因而很有可能使人類走上不可挽救的道路。為了不造成如此下場,我們應尋找另一條路來解決這些問題,和自然共生,改變觀念,改變行為,改變現在糟糕的一切,慢慢調整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係,達到人類和環境共生的境界。

 

  就我找到的資料來說,可分為五大類,這些都是全球環境的危機,都是極需要現在就被解決的問題:

 

 

一、森林嚴重破壞:

 

   森林是地球最大的環境系統之一,是維護陸地生態平衡的重要樞紐,但由於人類活動而大肆破壞,對自然環境來說有著巨大的影響。歷史上的地球森林的面積層達到76億公頃,每世紀都以快速的速度減少,目前全世界每年損失森林面積約1800~2000萬公頃,這會造成嚴重影響到地球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功能,同時也造成了許多生物的棲息地的迫害。現在全球熱帶雨林面積約30億公頃,非洲每年砍伐闊葉林130萬公頃,如再以這種速度破壞下去的話,未來的地球是我們難以想像的狼狽。

 

 

二、土地資源嚴重流失:

 

  土地是人類最基本的環境資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搖籃,隨著上述的森林問題,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蝕日趨嚴重,對人類的影響以甚鉅。目前全世界沙漠化的面積達到40多億公頃,因沙漠化擴展,全球每年損失土地600多萬公頃,直至目前為止,地球已經損失20多億公頃的土地,也已經比目前可耕種的土地還多,如此一來,土地負載力嚴重的加重,也產過度負荷的問題。另外根據聯合國量農組織的估計,全球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鹽鹼化及水澇災的危害,由於侵蝕而流失的土壤每年高達240億噸。這些土壤經過河流運載而淤積再湖泊、水庫和海洋,因而造成水庫壽命減短,河道淤塞,生物棲息第改變等等的問題。土地退化的災難,將使人類及生物的生活品質嚴重的下降。

 

 

三、淡水資源短缺:

 

  水對生物來說,是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是最重要的生存元素。在地球上的水儲量很大,有97%的水資源儲存在海水當中,但卻不能被人類使用。剩餘3%的水是支撐我們生命的來源,分布在極地、高山冰川、湖泊、河流、地下水、大氣中和生物體內,而大部分的淡水資源儲存至前兩者中,其餘的水也就是人類較易也較常使用的淡水資源不到1%,而這些淡水中又有2/3被蒸發掉,只有1/3也就是大約37.5億立方公尺,再加上抽取地下水,即為滿足人類工業、農業和一切生存活動的全部需要。進入21世紀,全球用水遽增,但因人類污染物的排放,造成全球14%以上的水體被污染。隨著耗水量增加及污水量加劇,導致全球水源危機也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到2000年,北非、中東、南歐、東歐、中亞、南亞的供水量將瀕臨極限,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也將威脅到世界的和平。

 

 

四、生物物種消失:

 

  物種是大自然的基因圖庫。所有動物、植物皆彼此互相依賴,構成嚴謹的食物網、食物鏈。但目前,全球正面臨植物和動物資源急劇減少的問題。根據世界資源報告指出,1990年每小時消失一種生物,如此一來到21世紀,將有100萬種生物會從地球上消失。物種的消失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嚴重掠取生存空間,由於人口增加,人類必須去開拓土地,導致動植物消失、減少。世界各地的熱帶雨林是最容易觀察的地方,其物種最多,如果熱帶雨林地球上消失,則將有80%的物種隨之消失。如不再採取補救措施,我們將失去重要的資源,甚至引發全球性的貧困。

 

 

五、大氣質量惡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以導致大氣質量的惡化。聖嬰現象、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問題,使大量冰川融化,屆時將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城市,同時引起全球性災害問題。臭氧層耗損的危害直接涉及人體健康、水生生態系統、陸生生態系統和材料,還影響到地面空氣質量和生物化學循環圈。其危害不可估量。由於臭氧層耗損還將進一步擴大,這一危害還將持續幾十年。尋求臭氧層耗損危害防止對策,尤其是人體健康方面的防止對策,如減少白內障發病率、減少皮膚癌發病等,對保障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十分重要。還有酸雨問題,人類活動大量排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酸性降雨。酸雨對地球生態系統嚴重破壞而有「空中死神」之稱。防治酸雨對全球環境的破壞現在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

 

 

六、有害廢棄物轉嫁落後地區:

 

  工業發達的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貧窮和環境法規的不健全,把自己製造的有害廢棄物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些危害發展中國家的行為,亦對全世界的人類造成嚴重危害,因為一旦處理不慎,將帶來突發性的污染事故,影響全球環境,威脅人類安全及和平。

 

 

  由上可知,環境問題大多都是由人類活動而引起的,其生產行為及消費行為都在無意中扼殺了地球的壽命。人類由農業生產進入工業生產,最開始的基本活動並不會對環境產生巨大的破壞,但前兩者卻會對地球產生無法預料的衝擊。尤其是工業活動,其非循環的生產模式,運用了自然界的東西卻產生了不可回收及有害的廢棄物,這些就是產生環境污染及自然資源破壞的直接根源。

 

  為何會發生此現象呢?這跟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有極密切的關係,跟傳統的觀念有很大的關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認為地球很大,其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時也認為大自然的復原力量是無限的,所以肆意的破壞,大量的取竭,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生活雖然越來越便利,品質越來越好,但回頭想想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呢?其實她已經病了!對她,我們也做出無法補救的傷害。完全站在人類的立場來想,拚命的滿足甚至超越自己的需求,有時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想一想,這些有必要嗎?失去了最原本的基礎,那我們還能持續生存下去嗎?這種近視短利的態度是最不可取的。

 

  因此,我們亟需發展共生文化,也就是和自然環境和諧的發展,共同進化的文化。過去人類只會一昧的和自然爭勝,「人定勝天」的觀念,認為抵抗自然成功後就是強者,完全忽略然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忽視透過和諧取得勝利。這種想法將會使我們需付出更大的代價,人類和自然失去協調,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這些嚴重的問題,將會使人類陷入困頓之中而無法自救。

 

  為了擺脫目前的困境,我們應自我要求並改變既有的價值觀,從「人類中心主義」改變到與環境共生的價值觀,達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生產方式、生產技術、生產典範、生活方式、制度結構與倫理價值觀」等,將社會生產力與自然地理結構互相適應,以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小總耗作為其基本的原則。同時也利用生態共生的技術來改造生活方式,在人與自然和諧之下,創造最多的利益和福祉。

 

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環境品質卻越來越差。早期,自然的力量遠超過人類,經過一萬多年,人類的發展逐漸演變出人類統治自然的文化,但所帶來的問題已經造成全球性的危機。因此,應找出新的生存方式,這種新的方式就是共生生態文化,這已不得不成為世界的潮流,同時它也表明了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改變,人類生產方式的改變及精神領域的擴展。共生生態文化是以協調人類和自然界共生發展為目標。在傳統文化走上最高峰時,環境逐漸走下坡,人類同時也有所體認,正在崛起的共生生態文化在未來將是全球性的趨勢,它正在不斷成長及茁壯當中,同時發展出新的共生生態管理模式來對人類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規範,不要再以傳統的方式來肆意的掠取及破壞地球,達到人類與環境共生的最終目的。地球已經不能再這樣讓我們破壞下去,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是大家耳熟能響想的口號,能身體力行又是另一個境界,現在我們只能用最原始、最笨的方式來拯救我們的唯一的地球。最近政府也實施了許多盡用的措施,是不是最好,我們不知道,但目前能做的也就是這些。為了讓自己及下代子孫更美好,我們應該同心協力一起身體力行,才能讓環境更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work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